在我国,从台湾、福建、西藏、黑龙江、海南,几乎所有省份都种植葡萄,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一种极具适应性的落叶果树。有人把种植葡萄称为“一看就会、一栽就灵”,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头一年种植,第二年结果,第三年丰收,一举成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元素硒。
关于葡萄中纳米硒的研究较多。硒(Se)是一种早在1957年就被证实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化物摄入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多种疾病。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多种疾病与缺硒有关,补充人体硒最安全可行的方法是增加食物中的硒含量。
硒化物具有清除人体内自由基、预防衰老、抗癌、抗脂质过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有机硒的生物活性较无机硒高,但其毒性较无机硒低。因此,充分利用食用植物对硒的生物转化作用,开发经济、方便、适宜食用的富硒食品已成为当前栽培和食品保健领域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硒浓度及施用方式。
施用硒无忧富硒肥
在安全范围内,富硒对酿酒葡萄果实膨大期喷硒肥200mg·L-1效果最好。
盛花期的鲜食葡萄叶面喷施0.01%氨基酸硒(最适浓度)和土施0.3g/株氨基酸硒(适宜浓度)。
盛花期施用氨基酸硒肥或叶喷或土施氨基酸硒肥效果较好;提高外源硒的施用量可提高果实各部位硒含量,提高品质。
在生产上,经常通过施硒肥、施硒肥、叶面喷硒肥或茎部注射等措施,提高作物各器官的硒含量。
富硒葡萄专用肥喷施方法。
1.叶面喷施:采摘前10天,用富硒葡萄专用肥(喷施型)0.5公斤,兑配100千克水,直接喷在葡萄叶面上。
2.应选择阴天或傍晚阳光不强的时段进行;
3.在喷施后12小时内如有大雨,应补喷一次,以保证效果。
4.禁止直接向果实喷施富硒肥料。
施硒效果好。
亚硝酸盐处理对葡萄内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葡萄中喷施一定浓度的硒富,可显著增加葡萄的重量,并能增加葡萄中维生素C、酚类物质、花青素、蛋白质和硒的含量,改善葡萄的品质。对高档葡萄栽培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针对不同葡萄品种及种植模式,在选择有机硒肥、无机硒肥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硒肥叶面,不仅可以提高葡萄中硒的含量,生产富硒产品,还可以改善葡萄品质,叶面喷施的追肥方式高效方便,无土壤残留,有利于植物更好的吸收。
注:本文仅提供葡萄栽培资料及方式,具体栽培模式请参阅专业书籍及相关技术人员。
最新文章
硒无忧富硒技术支持黑龙江富硒...
水稻富硒技术想做高硒应该如何...
富硒水稻富硒肥技术难吗?怎么...
富硒水稻种植方案详细解答
富硒大米在什么生长期使用大米...
富硒水稻叶面喷施硒肥富硒技巧
高硒富硒大米怎么种植灌浆期喷...
水稻硒肥厂家技术介绍
富硒大米订单一般都是哪些技术...
富硒水稻订单农业有什么前景
热点文章
我国富硒产品硒含量国家标准和...
钒对人体的作用,这个微量元素...
富硒产品硒含量国家标准及行业...
富硒小米和普通小米的区别都在...
国家最新补硒标准2018年4月1日...
为什么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富硒...
不是所有的地瓜都叫富硒地瓜!...
补硒须知 | 我国富硒产品硒含量...
最新国家标准!关于食品中硒限...
为什么叫富硒?含硒食品与富硒...
富硒葡萄专用富硒叶面肥喷施方法,高档葡萄品种及种植模式
日期:2023/09/07 点击:500 文章来源:安徽硒无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导读:通过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硒肥叶面,不仅可以提高葡萄中硒的含量,生产富硒产品,还可以改善葡萄品质,叶面喷施的追肥方式高效方便,无土壤残留,有利于植物更好的吸收。
同类产品推荐
硒无忧富硒技术支持黑龙江富硒水稻种植
硒无忧富硒技术支持黑龙江富硒水稻种植,这表明硒无忧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帮助黑龙江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实现富硒水稻的种植。具体来说,硒无忧可能提供了以下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2025/11/04
水稻富硒技术想做高硒应该如何操作
使用含有较高硒元素的肥料,如有机高硒肥或无机高硒肥,为水稻提供充足的硒营养。在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确保水稻吸收足够的硒而不造成浪费。
2025/11/04
富硒水稻富硒肥技术难吗?怎么做的
富硒水稻富硒肥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下是一些制作富硒水稻和富硒肥的方法:
2025/11/03
富硒水稻种植方案详细解答
种植富硒水稻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步骤和技术,以确保水稻能够吸收并积累足够的硒元素。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富硒水稻种植方案:
2025/11/03
富硒大米在什么生长期使用大米富硒肥
富硒大米的生产通常涉及到在水稻生长周期中特定时期使用大米富硒肥,以确保稻米中硒的含量达到足够的水平。以下是水稻生长周期中使用大米富硒肥的一些关键时期:
2025/11/01
富硒水稻叶面喷施硒肥富硒技巧
叶面喷施硒肥通常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进行,例如在水稻出穗的10%到30%之间喷一次,然后在出穗完成后开花时再喷第二次,一共喷两次。
2025/11/01
